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小港鴻秝日照中心的教室裡,園藝輔療的「蘭花上板」課程,長輩們圍坐在桌前,面前擺著水苔、蘭花苗和木板。
朝明阿公坐在角落。因為身體失能,他平時總是安靜地坐著,努力跟著老師的指令。但今天不一樣——當老師將蘭花苗遞到他手中時,他的眼神亮了。
他伸出顫抖的雙手,小心翼翼地接過蘭花,慢慢地將根部纏繞在木板上。動作雖然緩慢,但每一個步驟都專注而投入。
然後,奇蹟發生了。
當老師問他:「阿公,你知道這是什麼花嗎?」
他看著手中的植物,嘴唇微微顫動,清晰地說出兩個字:「蘭花。」
現場瞬間安靜了一秒,隨即爆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。那一刻,所有人都被他的生命力與意志力深深感動。
這,就是藝術輔療的力量——它喚醒的不只是記憶,更是生命的尊嚴與價值。

延續旗山據點的經驗,炭格基金會在高雄小港鴻秝日照中心,展開了為期12週的「藝術輔療計畫」,結合了舞蹈治療與園藝輔療。
透過前後測數據,科學化地檢驗輔療活動對長輩帶來的真實影響。朝明阿公的故事讓我們看見了正面的成績,而數據則讓我們看見了這份成果背後的科學實證。
如同在旗山據點的實踐,小港的舞蹈輔療課程分為四個階段,旨在喚醒身體的記憶與活力。
音樂響起,老師帶領長輩們進行肢體伸展。簡單的動作,配合著輕快的節奏,讓長輩們的身體逐漸甦醒。
「今天我們來玩『海浪』!」老師引導長輩們想像自己是海浪,手臂跟著音樂輕輕擺動。有些長輩起初害羞,但看到同伴們的動作後,也漸漸放開了。

「舞動記憶」主題:點播老歌、流行歌,長輩們跟著旋律搖擺,有人想起了年輕時的舞會,臉上綻放笑容。
「春天的花」主題:用肢體表現春天的各式花開。長輩們在創意表達中,重新連結了身體與情感。
音樂轉為舒緩,長輩們坐下來,深呼吸,放鬆身心。「今天跳舞開心嗎?」「開心!我好久沒有這樣動了!」
舞蹈輔療的核心,在於非語言的情感表達。即使記憶模糊,身體仍會記得律動的快樂,並在團體互動中,釋放情緒、重建連結。

小港的園藝輔療課程,以「五感刺激」理念,設計了豐富多元的療癒旅程。
蛋糕音樂盒:認識種子,裝飾音樂盒。
柚子香包:透過觸覺(葉片紋理)、嗅覺(揉碎薄荷葉的清香)、視覺(觀察顏色形狀),豐富的感官體驗活化大腦。「這個味道好熟悉!我以前種過薄荷!」記憶在香氣中被喚醒。

水耕蔬菜:將蔬菜苗移植到水耕盆栽中,從「被照顧者」變成「照顧者」。
雨聲筒:結合觸覺與聲音療癒,照顧身心。

香香盆:彩繪自己的盆栽,選擇不同顏色與形狀的永生花,設計自己的小花園。
蘭花上板:這是課程的高潮,也是朝明阿公創造奇蹟的時刻。長輩們將蘭花固定在木板上,過程需要耐心與專注。

本次研究納入31位完整參與前後測的長輩,透過兩大量表追蹤變化:
測量項目:「記憶力」、「定向感」、「解決問題」、「自我照料」等6項。
結果:平均分數從 14.87分 → 15.65分(+0.77分)。
統計顯著性:p = 0.2639(不顯著)。
💡 這代表失敗嗎?恰恰相反!
朝明阿公的案例告訴我們:即使功能量表的數據沒有顯著變化,但在具體的活動情境中,長輩們仍能展現驚人的能力與意志力。
對於失智症長者而言,能在12週內維持認知功能不退化,本身就是重要成就。這證明了輔療課程成功提供了「保護性環境」,讓長輩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,減緩了認知功能的衰退速度。


測量項目:包含「我過得滿幸福的」、「我滿意現在的生活」、「我常體驗到喜悅」、「我覺得我屬於某個團體」等9項。
結果:平均分數從 27.52分 → 40.00分(大幅提升45%)。
統計顯著性:p < 0.0001(極度顯著)。
📈 更驚人的是:31位長輩中,有30位(96.8%)的幸福感都提升了!
這不是個別案例,而是普遍且穩定的正向效果。數據強而有力地證明:藝術輔療能顯著提升長輩的心理健康、情緒狀態、生活滿意度與社交歸屬感。

前後測斜率圖是這份研究最有說服力的證據。想像31條線,代表31位長輩的幸福感變化。在功能量表上,線條交錯混亂;但在幸福感量表上,幾乎所有線條都向上攀升——這就是輔療的力量。
長條圖與盒狀圖也清楚展示:幸福感量表的後測分數整體上移,不只是平均值提升,而是整體分佈都改善了。
藝術輔療的價值,不在於「治癒」疾病,而在於「豐盛」生命。
失智照護的目標,不只是延緩退化,更是點亮每一天。
科學數據證實:投入輔療資源,能帶來顯著的心理健康效益。
當我們用音樂、律動、植物陪伴長輩時,我們不僅在「照顧」他們,更在「陪伴」他們走向更幸福的晚年。
朝明阿公的故事提醒我們:每一位長輩,都值得被看見、被尊重、被溫柔對待。
